鄭連德牧師2.JPG

撰文:簡英慧

如果一個人,在二十歲時,就經歷必死的恐懼,其後悠悠人生歲月裡,會是一個怎樣思考生命的意義的人呢?

神風特攻隊,出征前的死裡逃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為了挽救頹敗的戰局,組成了「神風特攻隊」(日語:特別攻撃隊)。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薰染到戰役之中,為了效忠天皇的忠誠以及榮譽。「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自殺式特別攻擊,期以用最少資源(一人、一機、一彈),換取最高破壞力(一艦),企圖破壞盟軍的兵力、武器、戰備與補給。當年只有19歲的鄭連德牧師,被強迫軍召抽中這樣的任務,與其他戰友一起到日本空軍學校,要當飛行兵。約一年後,受選在陸軍士官學校基地訓練,當時已到戰爭末期,日軍缺乏汽油,燃料僅以酒精混和汽油代替,戰鬥能力已經遠遠落後於盟軍。當時二十歲的他,以為他的人生就到二十歲為止,連遺書都已經寫好了。隨著訓練的難度提高,他「為國捐軀」的日子也漸漸逼近。直到1945815日,日本宣布戰敗,此時距離他演習結訓只剩36天,他所服役的航空隊就此解散。此後又經過半年的時間,費盡千辛萬苦才回到家鄉台灣與家人相聚,家人原本以為他已經戰死,再見到他簡直不敢置信,相擁而泣。

獻身為主,牧會協談,關懷醫治

返鄉後的他,感謝上帝給予他新的生命。原本應該在二十歲就會在人生舞台上謝幕,就定意要把往後的人生全部獻給主。之後他進入台灣神學院就讀,畢業後分發到墩仔腳、新店、台北城中、互談會及台北東門諸教會服事40年。在新店教會牧會期間,鄭牧師有機會得到交換牧師獎學金,前往美國緬因州曼歌神學院(Bangor Theological Seminary)進修一年。他特別學習了兩門課程:一、教會如何關懷社會,二、牧會協談。這一年的進修,拓展了他的視野。Come to the Word and go to the world,親近上帝的話語爾後走入世界。教會的功能,不應該只有做禮拜,而是要訓練信徒走出教堂,去關懷整個上帝的世界。這個世界也是基督的,不是只有在教會裡。於是,他本著基督的愛走入心靈關懷的世界。一位牧者,也可以是一位醫生,因為看到心靈的痛苦、軟弱與哭泣,需要被理解、被關懷、被醫治,在有這樣需求的驅動下,促使他開始了「心理協談」關懷醫治的服事。當初,台灣人對「心理協談」還非常陌生,甚至連「協談」二字都沒見過,對於心理上的創傷,不懂得醫治,也不知可以尋求幫助。他與馬偕醫院當時的院牧林寶祥牧師在馬偕醫院開始心靈關懷的工作,也和郭維租醫師、吳震春醫師一同常有互動,後來這些醫師們成立了TCMA。請鄭牧師在大家聚會時,帶大家讀經查經,讓醫療關懷建立在信仰的層面上,持續了一年多信仰分享。196459日,他們在馬偕醫院的一樓設立了台灣第一個「協談室」,由婦產科吳震春醫師、精神科劉瑞騰醫師、內科吳再成醫師、院牧部林寶祥牧師以及鄭牧師擔任,提供免費諮詢。因為當時台灣的社會還不明白協談是什麼?所以總是乏人問津。兩星期後,他們決定改變方向,從醫院內部的員工的個人、夫妻關係、親子問題,開始協助他們。

引入國際生命線,推廣全台及日韓

1965年,馬偕醫院院長羅慧夫參加了東京的一個醫療會議,聽到一位來自澳洲來的牧師來報告他們國家的lifeline「生命線」工作的種種事情,每天義工會在早上十點,打電話關心老人和病人,跟他們問安。因為他們國家曾發生一位老人過世,旁邊有一張紙寫著:「今天沒人來…今天沒電話…今天沒…」,老人雖然不是自殺,但卻是需要被關心,因此由一群受訓練的義工,開始關心這件事。之後,羅慧夫院長把這個想法帶入台灣,但鄭牧師覺得,這個關懷不應只侷限在以教會為中心,而是應該由整個社會運動來做關懷。馬偕在最開始,也是先向教會發佈這樣的消息,但來參予的會友,多半都非常有愛心,但是沒有接受過協談的裝備訓練。1969314日,馬偕醫院終於正式成立了家庭協談室門診,412日馬偕醫院自殺預防中心開始門診,也得到台大醫院林憲、莊明哲兩位精神科醫師的協助。51日舉行了馬偕生命線第一期義工訓練。71日「馬偕生命線」正式開線。1975年變更為市民團體,正式更名為「台北市生命線」。但馬偕醫院這方仍然持續這樣的社會關懷,改名為「馬偕平安線」。這四十多年來,各縣市也陸續成立生命線,而這濫觴便來自鄭連德牧師及張錦文副院長。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生命線」是心理輔導的代名詞,幫助了許多徬徨迷失的人找回對生命的希望。這項生命關懷的事工,也影響了鄰近的日本和韓國,他們的團體也曾邀請鄭牧師過去演講,開啟了這兩個國家生命線的事工。

與媒體、協會、社會關懷弱勢

鄭牧師除了生命線的事工之外,也受邀請在「民族晚報」每週寫「生命線」專欄兩篇,長達四年的時間,也在中國廣播公司播送「家庭漫談」的節目達十二年之久。另外還有有「良鄰會」、「互談會」等社會關懷的事工同時在進行。「良鄰會」主要宗旨是「成為出外人的好鄰居」,關懷離鄉背井的勞工的工作與權益和靈性餵養。「互談會」主要在推動由教會關懷社會問題。也關心都市原住民的信仰生活,不至於在這大社會中迷失。鄭牧師後來到台北東門教會牧會13年半,並且在東門教會退休。無論在牧會或是社會關懷,鄭牧師本著基督的愛,關心人的靈魂,傾聽人心靈深處說不出的苦痛,並設法為其找到出路。這一切都源自於基督的愛,聖靈的感動,才能有這力量去背負起這些沉重的靈魂,並且甘心樂意的陪伴這些生命尋找出口,像船找到方向也找到可靠岸的港口停泊,不再漂泊流浪。牧師分享了他親手寫的聖誕請安信,裡面有一首他寫的川柳:

「特幹飛行兵,已經寫過遺書了,你看尚在那(chia)!」

他說他準備好隨時回去見上帝了,人生二十到人生九十(受訪時,牧師已經91歲了!)從失去到擁有,本來不應該存在的生命,到後來能在擁有這麼豐富的人生,牧師不再是為自己活,而是讓基督在他裡面活著。當眼光不同,高度不同,生命的結果自然就不同。

腓立比書二章15節這樣寫這說:

好使你們在這腐敗、彎曲的世代中純潔無邪,作上帝沒有缺點的兒女。你們要在世人當中發光,像星星照耀天空。(現代中文譯本)

天上的月亮是不會發光的,他的光,來自太陽。而我們也像那天上的星體,但願所發出的光,反映基督的榮美,照在這世界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a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