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恆常醫師.jpg

                             簡英慧  撰文

醫師世家,三代基督徒

出生於基督徒醫生家庭的陳恒常醫師,父親是曾擔任台北馬偕醫院外科代理主任,再回到故鄉朴子開業近四十年的陳天惠醫師,五十年代雲嘉地區流行霍亂疫情的發現及舉報者,並以此獲得第八屆醫療奉獻獎。弟弟妹妹也都是醫師牙醫師,一家共有五個陳醫師,媳婦女婿和第三代還有好幾位醫師。

陳醫師自高雄醫學院畢業後,1983年起在台北馬偕醫院外科受訓,後擔任整形外科主治醫師及燒燙傷中心主任。2012年他轉任埔里基督教醫院第七任院長,也是南投縣唯一的整形外科專科醫師。秉持著父親鄉梓行醫的傳承與愛心,關心偏鄉原民部落病患的需要。

思想的啟發與信仰的追尋

雖然出身基督徒世家,從小在長老教會長大,在青年時期也曾經歷信仰上的探索,努力想確認自己與上帝真正的關係。透過《四次元世界的99個謎》這一本講太空物理的小書,書中提到例如身處一次元、二次元世界是無法完全理解三次元、四次元世界的模型,他突然開竅想通:不要想單用自己有限的感知來認識理解,反要以「相信」來起頭,如同數學要先確立最基本的公理,才能再導出無數的定理來。很奇妙的就此跨越理性門檻,踏進了信仰之門。大學時期參加過多次長老教會的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藉由認識與了解神學理念,重新有系統的反省與整理傳統領受的信仰。原來跨越時空、百種人對於信仰的詮釋,也可以如此的抓住核心重點,發展出多元「接地氣」的各種型態來。大二時,曾經一同接受幼兒洗禮的三兄弟,剛好再度都已預備好接受堅信禮,成為教會正式陪餐會員。

他是一個喜歡思考的人,有些理念一開始或許未能馬上認同,只要保持著敏銳開放追求的心,或是藉著一本書、一場講章、偶然的機緣,在神的引導下猛然心裡一亮,有如玩跳棋中找對了門路,心靈豁然開朗的被滿足了。走過高山低谷人生的道路越多,信仰經歷日漸累積,信心也因此茁壯長大。信心本身並不是像暗夜吹口哨,自己給自己壯膽,而是從過往的人生經歷中,日積月累親身體驗上帝的保守帶領與預備,有如人生路上的信心疫苗,早已幫你預備好危難時救命的抗體一般。

馬偕醫院服務29

19832012年在馬偕醫院服務的29年中,從建構燙傷醫療團隊之中嘗遍的許多甘苦與經驗,也得以在國際燙傷醫學會中報告分享心得及參與組織業務。近年來好幾次應邀參加先前燙傷病童的婚禮,從陪伴這些病童辛苦復原過程,到分享他們成家的喜悅,覺得最是開心與安慰。

在學生時代常熬過籌劃醫療團義診時找不到醫師的困境,自己成為醫師後則常自費自假的參加許多的義診,如TCMA 雲南偏鄉義診、參與MSI 國際醫療團隊到西昌的唇顎裂手術等。許多在台灣已經很不容易看到的病例,在當地卻有許多哈得要死、嗷嗷待「手術」...

「在需要的地方看見自己的責任,在不足的地方體驗上帝的恩典」,人生中很多的經驗與機會,要靠自己積極主動參與,累積自己更多的體驗,並擴充自己的眼界與視野。

在要離開出生地與服務近卅年的馬偕醫院時,陳醫師「有幸」可在醫院大禮拜時分享他的感觸。他有幾點發自內心的建議:

1. 不要只對「病」有興趣,要對「人」有興趣。

  • 照顧病人的身體,也要關心他的心理、社群、及心靈的全人醫治需要。  

2. 不只要當「好醫師」,也要當個「好病人」。

  • 耳提面命提醒病人要注意的事,自己也要好好做到。把自己相信的價值在自己身上實踐出來,才有足夠的立場去說服別人。     

3. 跟每個人打招呼。

  • 在一個地方工作多年,即使你不一定全認識,對方都可能認識你。見面時點個頭、打個招呼,彼此才更有團隊的意識與尊重。

4. 與團隊分享榮耀。

  • 一件事情的成功,絕非一個人可以獨力完成,成功榮耀要與團隊分享。     

5. 平衡家庭、信仰與工作。

  • 年輕時奮鬥常以工作為先,日後終於明白:家庭與信仰才是重點之所在。     

曾有個病人因嚴重車禍造成腦部受傷及全臉顏面骨折,有次回診重建手術時,陳醫師注意到有位小姐在床邊悉心照顧他。病人因工作的關係素有喝酒、吃檳榔及抽菸的習慣,陳醫師出自對病人的關心,就鼓勵他說:「這麼漂亮的小姐願意當你的未婚妻,你應該要為她多著想,菸、酒、檳榔三種都成癮,會比一般人增加兩百倍的致癌機會。我們彼此互相勉勵:你看能不能三樣至少減個兩樣,我也努力減重來 PK,一個月後大家來驗收成效如何?」下個月再來的時候,病人很興奮地說他已經戒了兩樣了,未婚妻還吃醋了!因為她講了好多年都沒有用,沒想到陳醫師的關心竟然發揮功效。這樣的關心就不只是關心「病」,而是關心整個「人」了。

接任埔基院長的山城歲月,領導小鎮醫院的使命

結束服務近卅年的馬偕醫院,來到埔里山城,職務不同、高度不同,眼光也要不同。該帶有怎樣的使命來到埔里?從都會醫學中心整形外科醫師來到偏遠地區區域醫院當院長,對他而言是一種 Transformer (變形金剛) 「心意更新而變化」的概念。從研讀埔基歷史,與前輩宣教師:如美籍宣教士孫理蓮宣教師(Lillian R. Dickson 1901-83)、挪威籍宣教師徐賓諾 (Bjame Gislefoss b,1923)、紀歐惠 (Alfhild J. Gislefoss 1918~2010)、世界展望會創辦人鮑伯皮爾斯(Dr. Robert Pierce 1914–78)以及謝緯醫師 (1916~70) 等的醫療宣教生命歷程交會,領悟上帝在不同時期對埔里基督教醫院與每一位埔基「貴人」的帶領,From History to His Story,從歷史的觀點來思考體會:上帝在台灣地理中心,應原住民醫療的需要設立醫院的使命是如何?也逐漸明白上帝在此設立教會醫院的心意與祝福。即使經歷過 921的世紀震災,這些過往看為悲傷與災難的事件,要用新的眼光來詮釋它,讓它有了新的意義,感受上帝的恩典。

苦難中,看見重生的恩典、盼望的福氣

921對埔里人有一種無法言喻、不能抹滅的悲情,深藏在記憶的深處。已經過了十幾年,這樣的傷痛很需要被醫治與轉化。陳院長在面對這樣的情緒,有了新的詮釋:當一個人正凝視著生命的終點,心裡難免會難過,甚至逼問自己:「難道就真的是這樣了嗎?」但也就是在這樣「山窮水盡疑無路」幾乎走不出來的困境中,所經歷的災難在沉澱與過濾後,終於逼得自己啟用新的眼光來思考,重新領會上帝藉此所給的「恩典」。在反覆思考這樣的心境要如何來轉化,想到美國的感恩節也是初代移民在歷經嚴冬困苦後,第二年農作物豐收的感恩祭,而九月正好是傳統的中秋節,就讓「埔里的感恩節」結合了走過 921災難後的奮起,與中秋節的圓滿歡樂氣氛,藉著夜市嘉年華會及部落最有感的烤大豬等模式,用感恩的心情來面對災後的重生,讓苦難的眼淚轉變成新生的力量。像這樣的對苦難重新詮釋,讓「活過來」的體驗成為大家永遠的祝福與信心確據。每年 921當天的中午,也引用逾越節的典故,大家一起食用震災時的大鍋飯,錄製同工的回顧感想,音樂會的方式來記念。

十架恩典帶領前路

十字架在基督徒的生活裡,不只是苦難的象徵,而是透過苦難看到愛與憐憫、恩典與盼望的記號。不是軟弱而是能力;不是黑暗而是光明;既是創傷,也是醫治;既是死亡也是生命。如作家楊腓力 (Philip Yancey 1949-) 所言:「疼痛是上帝所賜的禮物。」如果不會痛,就像得痲瘋或糖尿病足一樣,用壞、受傷了,沒有知覺也不會珍惜。人生就是會有變化、起伏的地方,有高山低谷,順境逆境,才更會懂得感恩與珍惜。

擔任醫生是一種特別的 Privilege,這不是普通的「特權」,凡是能特別為人群服務的機會。和信醫院黃達夫院長曾請教也精通台語的羅慧夫醫師,該如何翻譯得更傳神,「Privilege 就是台語裡的福氣啦!」在人生的場域中,能與人分享且能被使用到,就是好命,就是福氣。陳院長詮釋說,自己能當醫生來服務有需要的人,這樣的特別機會就是一種福氣。轉換這動心起念,服事就是福氣!

奧古斯丁說:「我每天都在傳福音,不得已的時候才用說的!」每個人都應當期許自己是福音工作者,日常所行就是福音的見證。基督的信仰,讓人不單是「聽道」更要「行道」,讓人藉由因信而生的愛去行。

沒有人是完美的,但藉著行出基督的愛,來正視自己的軟弱、需要恩典。也透過自己的悔罪、破碎、重整、被建立,才能看見這世界需要主恩的地方,甘願為主奔走天路也不厭倦。

arrow
arrow

    tcma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