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趙文崇醫師.JPG

趙文崇醫師

撰文:簡英慧

你們要作   神各樣恩賜的好管家,各人照著所領受的恩賜彼此服事。對於管家的要求,就是要他忠心。

(彼得前書四:10;哥林多前書四章2)

人在年輕的時候,對自己有很大的抱負。因著理想、抱負,在這大世界裡遊走、追尋。但漸漸成熟之後,那顆心會逐漸轉向,逐漸體會與這世界相連的地方不一定是自己需要的了。真正接觸到救恩之後更能明瞭 神的心意。也能體會為什麼主耶穌必須道成肉身為我們捨命在十字架上。這世上做為一個受造蒙恩的人,僅能祈求努力做一個  神所喜悅的好管家罷了!

家族與醫療宣教不解之緣

來自醫生世家的趙文崇醫師,祖父與父親都是醫生,家族裡也有許多伯叔兄弟都是醫生。但更早在曾祖父的年代,這個家族就被主揀選。曾祖父雖不是醫師,卻是當年第一代跟隨馬雅各醫師改宗信教的人。感染了宣教師的精神,他有四個兒子,大兒子被派去跟隨宣教士學醫後,被派到麻豆去做醫療傳道,遇到當年麻豆事件不幸罹難。接著又派的第二個兒子去跟隨宣教師學醫,就是趙醫生的祖父,結業後被派到東港去從事醫療傳道的服事。祖父有八個男孩子,他的父親是老五,去日本學醫,光復後回到台大醫學院完成學業,在高雄大同市立醫院服務退休,是非常早期的耳鼻喉科專科醫生。

行醫價值觀被神層層開啟

雖然家族裡大多是醫生,但是在家族醫療宣教使命濃厚的氛圍裡,影響了醫師的很多價值觀。當醫生是一種幫助社會的方法,是志業而非職業。醫師關心的是這個社會,上帝所創造的子民和上帝間的關係。能以醫療的手段讓病人轉危為安,當然是應該的,若能讓他們認識救恩那就更完美了。在一開始當醫生的時候,會希望得到許多的醫學經驗、充實自己的知識好醫治病童。以前在學校覺得很枯燥的基礎課程,那些生理、病理、生化等,因為臨床病情需要,就一再拿出來複習,重新作註記。有時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懂了,但是一碰到別的病童,就又覺得自己仍然不足。病人會告訴你許多痛苦、徵狀及病情的來龍去脈,和書上所說的,老師所教的,自己看書領悟的是有出入的。醫師說,其實到某一個程度會有體會,神是用病人的很多徵狀在教你醫學是甚麼。診斷出來的病症也許只能陪他走一段路而已,無法完全治癒的情形很多。逐漸也才知道很多的病是書上沒有談到,別人沒有見過的,老師沒有教到的。臨床實務經驗讓醫師知道自己的不足。這樣的學習不是從書本上來的。很多病看不懂;有的病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的病雖然被診斷出來,醫療卻無法做什麼,只能陪著病人走最後一段路。起初是在醫病,逐漸發現只能鼓勵促進健康,但漸漸發現大部分的病痛是內心的,心靈的疾病,或者是與社會環境關係的病,有很多是無法用醫療的手段解決的,只能陪伴。由不同的角度認識到醫學是一種瞭解人性的科學,多年行醫逐漸體會聖經所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深沉的意義。當人不喜樂,任何的藥石都枉然。體察自己的缺乏時,才會去認識信仰的價值。在行醫的歷程中,趙醫師不只是印證醫療的學理,更逐漸印證了聖經裡所講的話。當人放棄自己眼前物質的價值,才有可能看到內心的生命豐富,才能在世上過平靜安穩的日子。聖經的話讓人去思考自己的存在價值,去獲得神所建置在自己受祝福的生命。當年那些宣教士醫師願意遠渡重洋委身在台灣偏鄉,就是因為他們在這找到這生命的寶藏,也就是我們當基督徒的價值。當這些成為有意義的事情時,到哪去當醫生都是一樣的。

彰基預備、埔基服事兒童語言障礙

民國69蘭大弼院長在退任前安排他到英國進修小兒神經科。當年彰基已經有許多優秀的神經科醫生,蘭大弼院長希望他能專攻小兒神經科。這樣的專科醫生當年在中部的醫院還是非常的缺乏,很多癲癇,腦性麻痺的病童沒有人照顧。民國71年從英國回台,設立了中部的小兒神經科,開始照顧很多腦神經受傷,異常的孩子。當時彰基院長已經是由TCMA創始會員及曾任理事長的吳震春醫師擔任,他同時也是埔基的董事長。他希望醫師能到埔基去幫忙。因此醫師就與埔基有關係,同時在彰基、埔基兩院與TCMA服事。民國76年,因為很多孩子們的語言發展產生問題沒有辦法理解,決定再到美國研讀關於兒童語言障礙神經病理的機制,民國81年取得學位回國後,開展對病童語言發展的各種問題的研究與治療。他說大部分發展遲緩的孩子,語言方面都有問題,後續還會有讀寫方面的問題。學習障礙的問題是連在一起的障礙。像這樣的孩子被診斷出來,並不是吃藥來治癒,而是靠其他學習方式來解決他們的問題,也能讓家長明白孩子遇到問題的本質,來接受他先天上的不同並早做生涯規劃。對孩子、家庭和社會都有幫助。出國留學回來之後,很快的被邀請進入董事會參與決策事工。他在民國65年進入彰基,在彰基服務26年。民國92年受邀擔任埔基院長,101年卸下院長職又回到埔基董事會擔任董事並在埔基兒科服務一直到現在。回顧在埔基也服務了三十多年了!醫師覺得彰基那段日子是神訓練他成為合用器皿的預備期,而在埔基這段日子才是神給他服事的重心。

埔基院訓,愛鄰如己

擔任了埔基9年的院長,目前又是埔基的小兒科醫師,與埔里地方有深深的情誼。趙醫師秉持著埔基的院訓~~「愛鄰如己」(馬太福音十章24~37節),期待讓埔基成為一間值得讓人交託信任的旅店。只要把身心靈有需要的人帶到埔基,埔基就會好好照顧他。目前基金會照顧著大埔里地區需要長照的老人,為他們送餐,知道他們的需求,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好撒馬利亞人懂得用酒和油為病人包紮傷口,有準備而且願意付出。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就算有滿腹經綸,那又怎樣呢?所以他常勉勵埔基的醫護同工,病人來了要有足夠的醫療資源與知識去幫他們。基督教醫院存在的價值很單純,就是榮神益人。要益人來榮神,是把病人的肉體病痛擔憂醫好降低,自己以醫療的行為獻上當作活祭,來服事偏遠地方有身心靈需要的人,來榮耀神。 60年來這其實就是埔基的精神「服侍善工」(Diakonia),是主耶穌基督在最後晚餐時以大侍小,為門徒洗腳的核心意涵。以益人來榮神,以愛人來敬神。這就是活祭的概念,以醫術用心靈與誠實來獻祭。有了這樣的目標與策略,不管路途多蜿蜒,也值得堅持下去。2014年,趙醫師因長年投入偏鄉兒童早期醫療,受頒贈醫療奉獻獎。

921大地震,催生愚人之友基金會服侍善工

這段悠悠歲月裡,他陪同埔里民眾走過921的恐懼。趙醫師回憶,當時埔基雖然也是受災戶,兩棟醫療大樓都受到毀損,但當時在董事會和黃蔚院長的帶領下,很快就投入災後的傷患救治。在災後三個月,大約在農曆過年前,注意到社區長輩的自殺率有逐漸攀升的趨勢,他們了解到肉體生命的倖存,但日以繼夜災難悲傷的啃蝕,若沒有永恆生命的盼望,任何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長輩。最後一哩路的心靈撫慰和盼望是很要緊的。於是開始辦音樂會、佈道會,派了心理師、志工,讓埔里地區的人心漸漸的穩定下來。埔基所關懷的不只是肉體上的病痛,也投入了社會關懷與支持。與教會聯合辦理安親班,解決孩子回家沒人照顧及讀書的問題,順便教導他們聖經的道理。由於趙醫師自己小兒神經科的專業,偏鄉小兒發展遲緩、學習障礙等問題也被發現處理。上帝要醫院扮演這樣的角色,照顧老人和小孩,埔基也因此發展出兩條不同的服務路線。這兩條路線都不賺錢,但這是地方有需要的,也該做的事情,基督教醫院的責任就在那裡。醫師說:「這些年來的體會,上帝給埔基的醫療傳道服務就是不會讓你有錢到忘記祂的存在,也不會讓埔基有任何服侍方面的不足」。

 

大埔里地區與都會地區最大的不同在於經濟情況不佳。921大地震把整個埔里地區的家庭社經結構大概都毀掉了。年輕人外出工作,試圖維持生計,忘掉創傷,看看能否重建被摧毀的家園。留在鎮上的只剩老人與小孩。當時有許多社會資源進來,指名要協助大埔里地區的弱勢災民。基於「愛鄰如己」的教訓,埔基另成立了「愚人之友社會福利基金會」,讓他們可以專款專用,善用每一筆捐款及捐贈物資,快速的幫助災民重建家園,並照顧社區裡的老人及小孩。這兩條主軸路線,從921之後一直持續到現在。在政府還沒做長照之前,埔基就已經開始做長照的服事了。受到挪威「服侍善工」(Diakonia)長期照護的概念,由在地的機構,解決長輩在地照顧的工作。有鑑於外面的社會資源無法永續,一定要開闢自給自足的策略,這樣才能有永續照顧的希望。開始接了政府許多的照顧專案,但起初這些專案有一搭沒一搭,長輩們的需要,還是要自己去籌募資金。常常是埔基這邊去借錢來給基金會推展一些必要的事工。雖然做的很辛苦,但卻同時也察覺 神不斷的供應痕跡,祂的同行讓我們非常的踏實喜樂。

埔基長照教學,支援社區聯防

埔基有一個理想是讓長輩們可以「在地尊嚴終老」。不要把長輩送到外面機構去受照顧。很多在外接受服務時,沒有受到尊重。常常來照顧的人有一種心態,「我是來服務你的耶!」有一個網路流傳的笑話:「外傭推著被照顧的老人到公園去,大家開心地聊完天就回家了,回到家才發現推錯人了,可是也沒辦法換回來,要明天早上回公園碰面才有辦法換回來,因為不知是哪一家的老人。」長輩被送到社福機構去,他們沒有尊嚴,裡面的工作人員面對的是一件工作的完成,而不是一位長輩的服事。工作就是~~把它做完就是了!長輩要吃飯就餵,但是要吃快點,因為後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長輩在那邊生活得不到應有尊嚴。照護的工作有做到,卻少了愛的溫度。若是能在家裡,兒子、媳婦、孫子照顧下的倫理親情,自然而然會受到一定的尊嚴。但是趙醫師也體認到現在部份的雙薪家庭,力有未逮已經慢慢失去這些功能了,也或者想做但是不知道如何作。在這樣的前題之下,埔基的想法是把照護往上再拉一層,叫做「區域聯防」,這也可叫做長輩照護的鄰里「守望相助」。就是在同一社區裡,訓練本來就有長輩要照顧的或者是待業的婦女開放家庭讓社區其他長輩來搭伙照故。埔基來教如何煮適合老人吃的飯,需要怎樣的照護等等,讓他們可以開放家庭,多照顧兩個,讓老人互相有伴,又有尊嚴。也就是社區或部落型的家庭托顧。也因此埔基蓋了長照教學大樓,主張偏鄉的長照重點是在「教學」。教導有意願的人,如何做好長輩照護的工作,厚植偏鄉獨立的長照服事能力。他認為,長照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教育,要教育社區的居民照顧自己的長輩。也要教導中、高年齡長輩們怎樣保護照顧自己的身心靈,延緩需要使用到長照機構的照護需求。這可以降低資源的需求,也是偏鄉長輩自保之道。年紀老了,要先能照顧自己,若無法繼續照顧自己,就提升社區聯防的層級;如果又不行,再提升到居家護理、居家訪視,居家照顧等等層級;到最後才進入長照的機構。如果不知怎樣照顧自己家裡的長輩,就一起住到長照教學大樓裡,讓院方這邊來教導如何照護,學會了再一起回去家中。這是埔基長照團隊一直在努力的,落實「愛鄰如己」的院訓,如果做得好,希望也能推展到其他偏鄉去。趙醫師目前在埔基所作的事工是希望可以教導偏鄉山地部落的民眾起來照顧自己的長輩。

侍奉秘訣,在基督裡

未來神會怎樣帶領?醫師笑著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現在在埔里,就專心做好主的囑託就好。神要我們做好一項服事,金錢一定不是第一要件,而是觀念看見。上帝有自己的主張,人只要在基督裡,了解祂的心意就可以啦。箴言裡也這寫道:

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

箴言十六章9節

當我們策畫事情而且開始執行時,就發現上帝會來調整。除了「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也會同時享受「自己不足時,上帝的同在」的體認。當奉差遣要去完成神所交託的使命時,遇到不足,便能夠體會上帝同在的豐盛。祂一定不會讓祂的僕人孤單去承擔他的使命。有時是資源突然來到,有時是人手自然的來到。當做了以後,就知道自己並不是單獨承擔任務,上帝早就預備好其他人手來協力完成祂的計畫,而自己也不過是主的大計畫中的一個小幫手而已。身邊每一位同工,都是領受主呼召來共同完成祂的計畫的。在基督裡,這是一個侍奉的秘訣。站在上帝的話的這一邊,不理會其他利益的試探或罪的控訴,專心地仰望神,這樣就必得勝。得勝不是憑感覺,而是憑著神的話的應許。

趙文崇醫師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a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