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901590_1474852052541235_2974773352443971720_n.jpg

撰文:簡英慧

源起~~重創的大地

20092月,台灣基督徒醫學協會陳恒德醫師訪視的阿里山七個鄒族部落,與牧師、長老、頭目們一起座談會,大家感嘆部落的文化在流失,在部落裡沒有國中可讀,孩子國小畢業就得下山,部落裡的工作機會少,年輕人外流嚴重…..。種種的問題讓大家覺得很無力,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力量太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時代變化如巨輪翻轉,潮流興替無法抵擋。於是在同年暑假,當ICMDA的會議在台灣舉行,安排其中一組台日韓以及美國學生到阿里山的里佳部落做巡迴醫療服務。200987日,學生們從山上下來到宜蘭傳藝中心開ICMDA的年度會議時,山上就開始下雨了,在宜蘭的大家渾然不知即將發生的大事。中颱莫拉克颱風襲台,造成豪雨成災, 88日學生在里佳部落住的民宿當夜即被土石流摧毀,台灣各處傳來災情,這便是重創台灣的八八風災,阿里山也因此對外聯繫中斷。

受傷的心靈

過了一個月左右,大地創傷稍退,從電視上看到可怕的土石流,陳恒德醫生掛念這些山上的朋友,想起二月才去拜訪他們,而且風災的前幾天,他們還在招待協會的學生,以上種種,部落朋友的熱情變成了他的牽掛。於是,他帶著六位學生上山拜訪茶山部落,看看他們有何需要,希望能幫上他們。當地茶山教會的長老表示,在風災期間,部落滿目瘡痍,大家都忙著重整家園。沒有傳道人的教會,央請上來的救援隊派一人在主日禮拜講道。陳醫師因為自己是帶隊的人,義不容辭開始準備講道篇。但是要說些什麼?跟他們分享甚麼呢?在面對家園被摧殘的同胞們,要講些什麼上帝的安慰來釋放他們痛苦的心靈?讓他們得到上帝的同在與安慰。在聖靈的感動下他想到先知尼希米的故事。尼希米在波斯身居要位,深得波斯王亞達薛西的寵信,但聽到來自故鄉的同胞說耶路撒冷城牆頹圮、百姓生活痛苦,荒涼的景象讓尼希米心痛,他要求波斯王讓他回去重建聖殿的城牆。而此時陳醫師的心情也好像尼希米一般,為他的同胞坐下、哭泣、禱告。所以,他用了「尼希米行動~讓我們一起來重建吧!」為題,來與茶山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但是當他站在講台講這信息的時候,聖靈又再一次來敲他的心。1999年曾發生921大地震,此時正是2009年,剛好大地震經過了10年,在這10年間,大家做了什麼?正好是一個審視。而在此八八風災之際,未來10年,他所言所做,是否也能被審視檢驗?他站在講台上邊講邊檢討自己,10年後,他要怎麼面對自己今天站在台上說「讓我們一起來重建吧!」然後講完他回去過自己的生活?自己講的要自己去做啊!要按照自己講的去努力。於是他心裡暗自下定決心,至少要幫他們10年。但是,該怎麼做?既然上帝給他感動,上帝必然會開路,這一切都憑信心仰望上帝開路。

來遞塊磚吧

面對這樣的巨傷,他們的問題這麼大,現在又加上風災,風災之後產業更差,TCMA人很少,到底能做什麼?不曉得怎麼做還是要做啊!沒有跨出去怎知神帶領?由於自己是醫生,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上山義診。2010年四月,他和一群醫生上山在幾個部落義診。在看診的過程中,有位中風的老先生,心跳非常快,後來經過居家訪視,得知他因為中風,不方便下山拿藥,每次都託人「照舊」拿藥,可能在某次拿藥中,因為心跳太慢拿了促進甲狀腺賀爾蒙的藥,但現在康復了,自己卻渾然不知的繼續拿藥繼續吃,居住的環境也相當差。這樣的案例在部落中還不少。義診結束,大家都各自下山,但是其中一名台大公共衛生的護士留在部落五個星期,下山之後,護士寫了 一個報告,她說,義診三四天對部落的幫助很小,藥也只能給一星期,一下子就吃完了。部落其實需要像她這樣的公衛護士,教他們正確的飲食習慣,血壓高的不要吃太鹹,膽固醇高的不要吃肥的,要控制飲食、定時吃藥,居家環境維護等等,她找出了許多問題。結論就是,部落應該要有像她這樣的公衛護士,教他們正確飲食、正當用藥以及改善居家環境,真正有需要的送到醫院治療。她建議應該不是義診,而是由協會出資,在部落裡尋找願意被訓練的居家關懷員。於是,協會的尼希米計畫,出資訓練了兩位居家陪伴員,一直支持到現在。他們隨著牧師居家訪視部落裡的長輩,關心老人的生活,有時煮東西給他們吃,幫忙打掃居家環境,陪老人去教會等等,讓協會對部落的關懷,不是只有停留在義診階段。

生命的陪伴

陳醫師不定期的上山拜訪他們,他的堂弟陳恒順醫師也加入關懷的行列。恒順醫師不但會看病,也會幫電腦看病,他募了好幾台電腦,而且上山都在幫部落修理電腦,(醫生出身,但他是電機工程博士),就這樣持續對部落關懷了好多年。有時他上山,幾乎整夜都在修電腦。

有一年,又到了台日韓ICMDA學生在台灣聚會的日子,陳醫師帶著他們上山辦英文營,教導部落的孩子英文及課業輔導,好像迷你小學一樣。陳醫師找來鄒族的師大副教授汪明輝先生,用英文來跟著些外國孩子演講鄒族的歷史文化以及目前遇到的困境。演講過後,陳醫師與汪教授徹夜促膝長談,汪教授分享了他們當原住民在都市生活的心理困境。同樣來自嘉義的子弟兵,他們曾是初中同校的學長弟,汪教授說,他的高中是因為原住民的分數加分加進嘉中,而大學,又是加分進師大。陳醫師還很開心地認為,就是因為這樣,培育出原住民人材來了。但汪教授卻有不同的領受,因為他加分進嘉中,同學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他,是因為加分進來的,還有保障名額,佔掉了別人的機會。而且開學之後,這些加分進來的自然成為班上的後段班,他一路追趕得很辛苦,小時候在部落學的技藝、游戲,甚至族語,這些對他的功課都沒有幫助。像他加分還升得了學,有些人加分還升不了,只好回部落。他一路追功課追到師大畢業,被派到師大附中去實習。他,一位鄒族人,在教台灣小孩中國的地理,目的只是為了考試用,非常荒謬的感覺。他覺得他應該學鄒族地理,台灣小孩應該學台灣地理,而地理應該與生活結合。然而像他這樣在大城市教書,也回不了部落,因為部落裡面沒有他的工作。就算他願意回去部落,他也覺得很沒有尊嚴,部落裡面的獵人,就是要殺山豬啊!像他這樣出來讀書,根本沒有殺過山豬。要在部落長期跟著獵人學習與山豬搏鬥,學習怎樣設陷阱,他一點都不會。回去部落不但沒有工作,族人也不是真正尊敬他。認為他有辦法加分,好處佔盡,他的孩子族語也說不好,卻繼續加分,他對部落的貢獻,頂多就是偶而也需要像他這樣的人,在適當的時候為部落講講話,還是尊敬他,畢竟在部落中是傑出的,但是敬而遠之,他也幫不上真正的忙。陳醫生心想:狩獵的學習對部落那麼重要嗎?如果原住民不學,這樣傳統是不是要失傳了?這樣對台灣而言,不就是損失了嗎?就顯得台灣的文化不多元不豐富了!那為何原住民要來學平地人的功課,難道平地人就不必去學學原住民的技藝嗎?陳醫師的這項想法,汪教授非常贊同。如果平地人到山上學東西,就可以體會到原住民文化的豐富,這樣部落的人也才有尊嚴,要不然都學漢人的東西,很快就被漢化了!

部落游藝學校

隔天早上,山下農村再生科的科員來山上找老村長,請他寫「農村再生補助計畫」,老村長寫了有機農業、樂活養生、美化環境、族語保存等等,陳醫師看了之後,跟村長建議,因為以上的計畫,幾乎每個部落都差不多,若能有一些文創方面,學習部落技藝,讓平地人可以上山來學習爬樹、射箭、編織等傳統的原住民文化,耆老們把自己部落的文化教給自己小孩和平地人的小孩,孩子來了,父母跟著來,又可以帶給部落收入,不是很好嗎?老村長接受了陳醫師的建議,要把這樣的文創概念寫進計畫書裡,而陳醫師想到孔子在《論語》[述而第七]上這樣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他希望孩子們能在一個很自由、很愉悅的環境下,去操作技藝。透過操作,體會人與大自然、與周圍的人、與上天之間的關係,於是就以「部落游藝學校」命名。其後委員也上山勘查,批准了這個活動。恒德醫師的弟弟陳恒理醫師與弟媳黃芬宜老師也受了呼召,在2012年接下這項沒有人辦過的服事,第一次辦了之後,風評非常好,不但讓平地人的小孩學習到原住民的文化,也提供了一些工作機會與住宿收入給部落。四十幾個平地小孩與部落二十幾個小孩,穿著游藝的T恤,像個迷你小學般的在部落裡跑來跑去。雖然後來補助款沒有申請下來,但是也做出心得,芬宜老師更是每個月都上山去指導他們合唱團。部落有很多孩子也一屆一屆的一直參加,甚至有人畢業了還繼續回來當小隊輔。有些從國外回來的朋友,想讓孩子了解台灣文化,孩子與父母也一同上山學習。

回應上帝的愛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約翰福音16:33

我們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因為它的快速、不穩定而帶來變化。有些人的腳步跟得上,但有些人在變化中失了腳,更有些因為不得不的變化而喪失生命裡最重要的東西,也許是健康,也許是金錢,也許是親情,也許是愛情,更也許是生命。這一些,我們稱之為苦難。苦難似乎是生命中不能避免的痛楚,每一個人的生命幾乎都有一些苦難,最痛苦的是隱而不能言的痛楚。而信仰在此時,就是扮演一個最好的角色。但耶穌告訴我們,是祂在我們裡面已經放置了平安,因為祂已經勝了世界。每一個失落,祂差遣許多因愛祂的人,甘願效法主的精神來奉獻自己的人。基督宗教與其他信仰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因為這個信仰是教我們「給予」,而不是獲得。真正信了耶穌的人,是一位甘願「給予」的人。這樣的甘願,來自於主在內心的平安,主的愛在心裡,就甘願以自己來代替。在苦難中,遇見基督的愛。

 

 

13932708_1474859182540522_4231392675949051510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cmaMich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